2020年10月7日 星期三

數位閱讀教材21:同理心

數位閱讀教材21

同理心

作者:瓊慧


朋友右手骨折了,慣用右手的她頓時覺得凡事都很不方便;洗澡、穿衣、打字…等等,出門也無法開車了。朋友說:「受傷後,才體會到身心障礙者生活上的不便。」

很多時候我們不能體諒別人,是因為我們沒能設身處地的站在對方的立場替他著想。當彼此的角色互換的時候,也許你就不會再埋怨別人了。

有個笑話:第一天,小白兔去河邊釣魚,什麼也沒釣到,回家了。第二天,小白兔又去河邊釣魚,還是什麼也沒釣到。第三天,小白兔剛到河邊,一條大魚從河裡跳出來,沖著小白兔大叫:「你要是再敢用胡蘿蔔當魚餌,我就扁死你!」

可不是嗎?小白兔沒有為對方著想,魚怎是吃胡蘿蔔的!

換位思考

話說上帝曾經允諾給一對夫妻每人一個願望,這對夫妻發願要扮演對方的角色。從此,丈夫變為在家洗衣做飯的賢內助,妻子則變為扛起家計的大男人。

變身後,丈夫每天生活都圍繞著柴、米、油、鹽打轉,儼然成為黃臉婆;妻子每天為了生計,唯唯諾諾的侍奉著上司及客戶,儼然成為一名小丑。

夫妻倆互換生活後,認識到過去只會挑對方的毛病及羨慕對方的生活方式,現在都想變回原來的自己。

此時,夫妻倆人異口同聲的告訴上帝:「上帝!我們知道自己錯了,我們過去不懂得要為他人著想,現在互換角色後真正的體會到對方的辛勞,今後我們懂得要互相體諒、寬容了。」

「設身處地」換句話說,就是要學會「換位思考」,不要太執著一己的感受。如果真能如此的話,很多矛盾輕而易舉就會消解於無形。

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

《論語·衛靈公第十五》:子貢孔子:「有沒有一字可以一生奉行?」孔子說:「那就是『恕』吧!自己不想要的,不要強加給別人。」

「同理心」其實就是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、推己及人、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」等傳統精髓的通俗化表達罷了。

當然,這裡「同理心」、「將心比心」的心,可不是妒嫉心、爭鬥心、名利心、顯示心、色慾心等,也不是以暴易暴、以惡治惡的借口。我們所說的「同理心」就是指那顆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的心。凡事站在對方的立場去善解,而不會將負面的、不好的東西加諸在對方身上,讓他感到不舒服。

有些父母怕子女在社會上吃虧,教導孩子要懂得「反擊」、「給他點顏色瞧瞧」!你凶,我比你更狠!以暴制暴、以牙還牙!這樣怎能教出行為端正的孩子?

其實,在與人衝突矛盾的情境中,人最放不下的往往是自己。如果能暫時看淡自己、放下自己,處處先想到別人,把自己當成別人、把別人當成自己;如此,將更有助孩子去醞釀健康成熟的人際關係。

人是群體生存的,有著豐富的社會關係。人與人間有著各種利益、情感的糾葛;那要如何處理這些關係,如何對待形形色色的人、約束自己、和群體保持和睦共存呢?

來看一則笑話:

甲:「新搬來的鄰居好可惡,昨天晚上三更半夜跑來猛按我家的門鈴。」
乙:「的確可惡!你有沒有馬上報警?」
甲:「沒有。我當他們是瘋子,繼續吹我的小喇叭!」

這雖然是個笑話,但它不僅說明人們習慣於相互指責,它還提醒了我們:人生在世,貴在多為別人著想,甚至包括擦肩而過的陌生人。在生活中如果遇到了爭吵、怨恨的時候,可以為對方多想想,也許就能大事化小、小事化無了!

將心比心

看過一則新聞:有個女子在路上撿到了兩萬元,並將錢送到警察局。由於法令規定,凡是拾獲者金錢者,都可向失主要求十分之三的金額。所以,儘管失主苦苦哀求,表示自己是單親家庭,必須獨立撫養兩個孩子,但那個女子仍堅持要拿六千元的酬謝金。

女子還強調,自己是法律系畢業,而且表示她家境富裕,並不缺錢。她之所以這麼做,只是「依法行事」罷了!

多數人認為這名女子未免太沒有同理心了;持相反意見者則說,她也只是在維護自己的權益罷了!

六千元,對單親媽媽來說,可是一家好幾天的飯錢呢!如果今天角色互換,那女子會心甘情願給對方這筆錢嗎?

凡事站在別人的立場想一想,處在對方的角度上看一看,很多事情就會變得不一樣了。

退休的暨南大學教授李家同某次對菁英高中生演講時,談到印度窮人飢餓到必須跟猴子要食物的景況,台下學生大笑!

李家同教授生氣了,斥責年輕學生:「我不是小丑,不是來愉悅大家;這國家總要有人告訴年輕人嚴肅的事,讓他們看見世界的真相。」

李家同的心情,是許多人共同的憂慮:在優渥的生活中,在考試挂帥的競爭環境下,我們會不會養出了「沒有同理心」的下一代?教孩子關懷自己以外的生命,培養同理心,是教育的重要使命。

結束語

世界上最美的情操,莫過於同理心。其實,要做到多設身處地想想對方、多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並不困難。將心比心,人同此心、心同此理是也。它肯定了人性共有的善良、真誠、寬容、體諒等等積極因素。

我是法輪功修煉人,李洪志師尊教導我們修心重德,凡事按「真、善、忍」標準去做,說真話、做真事、善解寬容別人的過錯,做事情前先想別人會不會受到傷害…;而這也就是「同理心」的最佳寫照。